查看原文
其他

云南“好声音”,各大央媒刷屏点赞!

云南网 2024-04-08


当前全国两会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多家央媒关注报道全国两会上的云南“好声音”一起来看

👇



《新华每日电讯》




王宁: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新篇章

3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2024两会特刊版刊发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署名文章《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新篇章》。详情→云南省委书记王宁: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新篇章



人民网




王宁通过人民网致信网友,再叙“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王宁通过人民网致信网友,再叙“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阐释其本质内涵——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美好生活。详情→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王宁给网友回信



《检察日报》




王宁: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服务保障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日,《检察日报》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详情→《检察日报》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服务保障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稿件按照发表时间和版面先后排序)




张文旺代表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楚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楚雄彝族自治州州长张文旺代表说,“实践证明,‘两个确立’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




龙珊代表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凝聚起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教授龙珊代表说,“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更好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更好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更好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




汪霞代表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云南省个旧市委副书记、市长汪霞代表说,近年来,个旧市坚持创新引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跑出动能转换加速度,走好融合发展新路,让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焕发新活力。


汪霞代表表示,共同富裕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做大做好“蛋糕”,也要切好分好“蛋糕”。个旧市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今后将持续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玉龙代表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我们学校有少数民族学生3500多名,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学生素质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第一小学教师玉龙代表说,去年西双版纳新建、改扩建学校20所,新增学位9680个,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龚健梅委员

未成年人是“网络原住民”。今年全国两会,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城区第四小学校长龚健梅委员重点关注新媒体时代下呵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降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的问题。


“我了解到,未成年人保护法设立‘网络保护’专章,确立了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的顶层设计。”龚健梅委员建议,一方面家校社应形成合力,积极引导学生合理、科学使用手机,提升其数字素养;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学习类APP、儿童智能设备等专属产品服务信息内容安全标准,针对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被滥采滥用等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坚决遏制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发生。




李青霖代表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小学校长李青霖代表介绍,该校通过聘请法治副校长、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带动孩子们的家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习惯。




陈真永代表

近年来,大理州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持续精准治理保护好洱海,重塑产业格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价值优势不断显现。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理州将全面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和美好生活为代表的新服务,以智慧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陈真永代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长)




王华代表

“我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昆明理工大学校长王华代表说,“高校应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引进方向,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努力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做好本土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支撑。



《人民日报海外版》

稿件按照发表时间和版面先后排序




姜涛代表

企业创新离不开各种支持政策。过去一年,税费优惠举措接连落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扣除比例大幅提高……“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让企业创新更有底气。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税务总局云南省税务局局长姜涛表示,云南税务、科技、财政等部门2023年推出多项服务措施,对科技型企业诉求实现快速响应。各级专家团队联合组织136场次、16818户次企业参与的培训辅导,对788户重点企业“一对一”精准辅导,“我们将与相关部门继续努力,携手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李志娟代表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鸿坤生猪养殖场总经理李志娟,近期正为推动完善当地生猪冷链分割屠宰产业链和蔬菜产业现代化想办法,“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农民收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李志娟说,“搞乡村特色产业要充分应用新的技术条件,让更多农民从产业增值中持续受益。”



《新华每日电讯》




田静委员

打造“非遗+文旅”示范区促“三交”


走进云南省建水县“陶茶居田记窑”,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让人气静神闲,琳琅满目的紫陶作品让游客应接不暇,门店主人田静热情地为各族游客讲解紫陶烧制技艺和传统文化知识。

建水是云南边陲一座色彩斑斓、钟灵毓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汉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使得建水紫陶在窑开遍地的中华大地独树一帜。
“多年来,建水紫陶兼容并蓄,绵延发展,其工艺兼具古滇国青铜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特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建水紫陶技能传习中心理事长田静的手制陶壶别具一格。十多年来,她一直在为保护、传承、利用建水紫陶而努力,还成立了紫陶技能传习中心,吸引了各族游客学习紫陶烧制技艺,了解当地传统文化。
“一窑炉火映千年,紫陶之都焕新颜。”如今,建水县打造了紫陶文化产业园,吸引了众多商家和手工艺人入驻,五湖四海的游客在紫陶街不仅能“淘”到心仪的产品,还能亲自动手制作,切身体会紫陶的独特魅力。
田静说,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非遗。“傈僳族民歌、傣剧、建水花灯……许多非遗都彰显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魅力。”
田静表示,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非遗活态传承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还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彰显出民族的美学追求,将少数民族非遗充分融入文旅,不仅能为非遗活态传承增添内生动力,也能深化游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去年全国两会,田静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提案。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传承,社会对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文化更加关注,田静更坚定了继续在非遗传承保护路上前行的信心。经过走访各地非遗传承人,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今年全国两会,她将继续关注非遗传承保护,提出高质量推进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合理转化利用的建议。
“非遗对于促进文旅消费、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传承非遗最好的方式,就是与当代生活紧密连接,赋予时代价值。”田静建议,要探索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加强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与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支持条件成熟的地区打造非遗特色文旅融合示范区,以开发“非遗+研学”“非遗+定制”等特色旅游产品、推出非遗主题旅游路线等形式,进一步以点带面,推动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



新华社客户端




田静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建水紫陶技能传习中心理事长田静认为,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不平衡现象,建议通过加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大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开发支持力度等,持续推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让乡村有“面子”、有“底子”,更有“价值”。



《光明日报》

稿件按照发表时间和版面先后排序




李依娲娜委员

文旅融合促进百姓增收致富


近年来,我所在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依托佤族民族文化、原始森林、边境文化等旅游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推动产业建设,让文旅成了金字招牌,群众增收有了新引擎。


比如翁丁村,当地积极探索建立“村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组建了翁丁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综合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村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景区务工或从事旅游相关产业,这样既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又能帮助游客进一步了解佤族文化。


除了持续发展景区游、乡村游,节庆游也成了沧源文旅的特色。去年,我们举办了“摸你黑”狂欢节,白天体验泥浆飞舞的快乐,晚上欣赏佤族传统歌舞,吸引了很多游客。农特产品伴手礼、特色小吃摊、民族服饰租卖为百姓增收拓宽了渠道,让很多人尝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甜头。


过去一年的走访、调研中,我清醒地认识到,沧源的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服务能力和水平还不够高,吃购游住行等配套服务还需加强。同时,乡村文旅行业人才紧缺,市场效益还需拓展。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乡村旅游难以实现长久发展。沧源佤山机场已建成通航,拓展了航空旅游市场,未来还要进一步谋划交通建设,深入推进交通旅游融合。


今年全国两会,我带来的提案将从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着力,把旅游产业、群众增收、基础设施建设等结合起来,构建全域旅游改革创新新局面,探索全域旅游特色产品新方式,树立全域旅游精品典范新标杆。下一步,我们将上下联动,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构建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让游客留下来体验“有一种幸福在沧源”,让群众的荷包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鼓。




龚健梅委员

为支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今年中央本级教育支出安排1649亿元、增长5%。对预算报告中提到的“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城区第四小学校长龚健梅委员格外关注。


这几年,她亲眼见证学生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一个个升级转变展现在眼前。“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她说。



《经济日报》

稿件按照发表时间和版面先后排序




陈真永代表

加快推动绿色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长陈真永表示,大理州坚持以洱海保护和绿色发展统揽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抓好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三年精准提升行动全面实施,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有序推进,新修订的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公布施行,洱海保护不断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


陈真永代表介绍,大理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接下来,大理州将加强美丽洱海建设,推动洱海水质改善、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保护;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全面、系统、综合治理,强力打造宜业宜居优质优良的美丽大理;坚持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重塑全新产业格局,提升生态的“颜值”和产业的“绿值”,让大理成为生活的福地、生产的高地、产业的旺地。




徐安策代表

提升出入境旅客出行体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安策表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云南16个州市目前已有14个开行动车,以昆明为中心的“铁路旅游圈”基本形成,并延伸至老挝万象。利用比较优势,积极培育“铁路+旅游”消费增长点大有可为。
徐安策代表表示,火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消费场所。“坐着高铁看中国”“坐上动车去老挝”成为很多人的出游选择。今年,铁路部门计划在中老铁路上开行特色旅游列车,满足旅客个性化消费需求,同时,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压缩旅客通关时间,为出入境旅客提供便利、提升出行体验。
徐安策代表建议,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延伸旅游文化线路产品,推动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新格局。



《工人日报》




李孝轩委员

“高校毕业生是重点群体之一,2024届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1179万人,‘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民进中央委员、云南工商学院董事长李孝轩委员认为,平衡人才供需端矛盾,是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治本之策。他呼吁,加强人才供需的研判预判,降低数据和信息迟滞,为调节人才供需提供有效服务。



《农民日报》

稿件按照发表时间和版面先后排序




李文辉代表

让易地搬迁脱贫群众日子越来越好


怒江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和惦记的地方,总书记在给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群众的回信中,勉励大家“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并嘱托大家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抓好搬迁群众增收作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重中之重,统筹抓好就业产业帮扶,全州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实现了动态清零,易地搬迁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精神面貌越来越好、致富信心越来越强。”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长李文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李文辉表示,怒江州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促进易地搬迁脱贫群众增收,通过建立健全与东西部协作、央企定点帮扶等地区和单位的劳务就业岗位拓展机制,成立劳动力转移就业小分队逐户逐人宣传动员,全面落实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补贴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劳动经纪人队伍建设,持续加强“一老一小”保障体系建设,组织化、点对点开展劳动力输送,尽最大努力引导群众外出就业增收和开阔眼界。同时,对难以外出务工的群众,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组建易地搬迁点“红色物业公司”、安置公益性岗位,以及在安置区和周边建立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专业市场等,让群众就近就地就业。2023年,易地搬迁人口人均工资性收入超过1.2万元,占人均纯收入72.91%。


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让富集的生态、林地、文化、农业资源成为脱贫群众增收的支撑。李文辉说,怒江州大力推进以户外运动为引领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响“最美世界大峡谷”旅游品牌,2023年接待游客897.79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83.89亿元;大力推动草果全产业链发展,强化科技赋能,大抓市场主体,全州草果种植面积达111.4万亩,草果总产值已突破15亿元,实现户均增收1.5万元;大力培育发展咖啡、中药材、畜禽养殖等产业,2023年新增咖啡、茶叶、中药材等种植面积23.86万亩,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同时,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及周边,怒江州建立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专业市场等65个,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覆盖带动搬迁群众近2万户7.49万人。




杜建辉代表

乡村特色产业联农带农促增收


  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始终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把产业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强化农民增收举措,2023年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万元,同比增长8.3%。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临沧市市长杜建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临沧市通过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进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联农带农能力不断提升,强化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为乡村特色产业增加了动能,为农民增收扩展了空间。


  杜建辉介绍,临沧市立足2200万亩高原特色农业基地优势,紧盯茶、糖、果、林、牛、中药材等重点产业的链主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2023年,临沧市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1家,茶叶精制率由58%提高到70%,加工产值达146.78亿元;甘蔗良种覆盖率达98.6%;临翔甜竹笋、沧源黑蜜、镇康马鞍山茶、凤庆山李子等“土特产”入选2023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66个企业和产品品牌、4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省级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值得一提的是,凤庆县核桃综合产值从2018年的46.5亿元增加到78亿元,果农户均收入从2018年的1万元增加到1.4万元。


  针对临沧坚果(澳洲坚果)挂果率低的问题,临沧市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及其专家团队,整合市、县(区)农林科技人员力量,组建科技服务队,采取“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的模式,全面启动实施了100万亩临沧坚果提质增效示范推广建设。坚果产业实践经验入选云南省23个首批推广的“土特产”典型经验。下一步,临沧市将把一个产业、一个院士专家团队、一个科技服务队、一批企业主体、一批重点示范基地、一套支持政策、一个定期调度的“七个一”机制工作模式,覆盖到整个农业产业,有效解决农业科技到不了群众手中的问题。


  杜建辉说,临沧市还不断加快构建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增强农村发展动能。2023年,临沧市有4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村被认定为全省最美乡愁旅游地。永德县探索打造“光伏+中药种植”产业集群和“农、光、旅”三产融合示范区,辐射带动1.5万人就业,人均增收约1250元;临翔区博尚镇七彩陶瓷文化主题园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旅游总收入增长34.3%。此外,农产品网商规模和效应进一步显现,2023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2亿元。


  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杜建辉告诉记者,临沧市不断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推动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形成稳定利益联结及分工合作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增值效益。比如,永德县永康镇鸭塘村依托“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群众增收150万多元,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此外,临沧市还大力实施现代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完成现代农民培训13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8.38万人,就地就近就业62.01万人。


  杜建辉表示,今年,临沧市还将在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上创新突破,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企业、农户以及合作社、村集体都有合理收益。




李先祥代表

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强市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近年来,曲靖市锚定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曲靖市市长李先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李先祥说,曲靖作为云南省产粮大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以粮油产能提升、种业基地建设、豆油扩种、粮经协作、绿色生产和产业延链“六项行动”为抓手。2023年建设高标准农田70万亩、累计达50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956万亩、总产量335万吨。


全力打造高端食品基地。李先祥说,曲靖市加快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蔬菜品牌化、水果高端化、花卉数字化、药材道地化,2023年发展高效经济作物468万亩。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出栏生猪1240万头、肉牛67万头,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65%、50%。


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为加快推动种业振兴,曲靖市引进北大荒薯业建成云南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累计审定(登记)国家和省级农作物新品种470个,认定省级种业阵型企业8家,大天种业入选农业农村部西南山地玉米育种重点实验室。


着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李先祥说,曲靖市出台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坚持内培外引,完善产业链和目标企业库,主动对接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曲靖,累计培育家庭农场7913个、农民合作社6963个。同时,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6∶1。


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李先祥说,曲靖市深入实施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能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引领带动、整体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据了解,2023年,曲靖市已全面完成1486个行政村、13181个自然村的村庄规划工作;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每季度竞争性召开现场推进会,创评三星级自然村1612个,新建改建农村卫生户厕4.4万座、卫生公厕904座,卫生厕所覆盖率达71%;6个乡村振兴示范先导工程美丽蝶变,引领带动60个示范点建设亮点纷呈,形成了乡村振兴“1443”曲靖模式。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李先祥说,曲靖市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把群众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中心任务、头等大事,大力实施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三年行动,总结推广“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联合体+”“社会化服务+”等联农带农模式。2023年,曲靖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96元、同比增长8%。



《法治日报》

稿件按照发表时间和版面先后排序



李孝轩委员

近年来,随着大量新就业形态的催生,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云南工商学院董事长李孝轩对这一就业群体给予了更多关注。他发现,新就业形态因就业容量大、门槛低、灵活性强等特点,使得其“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不断增强。但另一方面,受制于现有法律制度体系的约束,新业态劳动者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适应性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新就业形态涵盖平台、用户、劳动者及劳务派遣机构等多元主体,但由于现行劳动法律法规建立在传统劳动关系的基本框架上,使得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在法律上界定较为模糊。”李孝轩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平台会将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违规界定为“信息交易关系或合作关系”,或刻意“隐蔽劳动关系”,还有的甚至强制劳动者默认“无劳动合同关系”,将工伤、生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义务转嫁给劳动者个人,使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李孝轩建议加快建立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尽快修订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失业保险条例》和《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与新就业形态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制定保障灵活就业等政策制度。要明确不同主体的权责边界,确立劳动权益基本保护标准,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办法,全面规范用工模式等。同时,加强监管,严厉打击以去劳动关系化等形式规避法律的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李孝轩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云南工商学院董事长李孝轩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高等教育供需匹配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长期未能解决好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人才供需匹配问题更加突出,高校毕业生‘求职难’与制造业‘招工难’日益凸显。”李孝轩说。


李孝轩认为,平衡人才供需端矛盾,是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治本之策。为此,他建议,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载体的需求预测机制;系统完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激发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加快补齐人才供需匹配短板。


在“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载体的需求预测机制”方面,他主张坚持“有效超前”和“有效匹配”原则,加强人才供需预研预判,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周期,对全局性的人才需求趋势作出总体规划,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订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并予以发布。对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按照行政或业务指导关系,开展短期人才需求预测,并向社会滚动式发布。他提出,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充分吸收借鉴上述规划基础上,应合理编制区域教育发展规划、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规划,调控好年度总体规模,引导规范高等教育发展预期。



央视网




张敏委员

代表委员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为家乡发展贡献积聚更多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张敏是云南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布朗族教师。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政协委员,今年两会,她的提案内容与边疆民族地区重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
今年两会,张敏委员特意从家乡西双版纳背来几样具有当地特色的物件,这两块砖头大小的东西就是当地支柱产业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张敏介绍,这个东西的学名叫高性能橡胶,当地的土话是叫胶包,可以直接用在高端橡胶制造上,但是她担忧的是无法保证橡胶原料持续的稳定的供给。她这次的提案也想就橡胶原料的供给问题提一些建议。
云南西双版纳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为助力橡胶产业发展,去年,云南首个橡胶产业委员工作室挂牌成立,目的就是为胶农、橡胶企业、橡胶研究员搭建联系的平台,工作室就设在张敏委员所在的职业学院。过去一年,她多次深入种植农场、橡胶园走访调研,与种植户、胶工展开交流。她发现,随着天然橡胶市场价格下行,胶园失管、橡胶树弃割、胶工短缺等问题越发凸显。
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南联山农场胶工管伟说:“一个岗位差不多300棵橡胶树,开割期间,每个月产生的效益是1000多元,算上割胶成本、吃喝和保险之类的,基本上是不够用的,留在农场继续割胶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如何推动轻简高效的管理,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确实感触非常大。”全国政协委员张敏说。
调研中,张敏委员发现,天然橡胶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中应用广泛,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在走访调研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橡胶企业时,企业负责人就向张敏表达了对高品质橡胶持续稳定供给的担忧,他们对天然橡胶的需求不仅量大,对品质的要求也更严格。
全国政协委员张敏问企业负责人:“现在有没有什么新的产品?”
企业负责人提到,最近几年公司做了一些产品,特别是高性能橡胶。
张敏问:“怎么保证产品质量?”
云南田野橡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邓继辉介绍,需要做一些前置条件的筛选,比如说胶源的选定、优良品种的培育、种植密度的调整、生产工艺的改进等,都需要进一步地提升和完善,还要有相应的一些政策引导和支持。
带着从橡胶种植到产品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张敏委员特意到相关科研院所调研取经。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正在探索“橡胶园+复合生态”种植模式。两会前夕,她专门来到这里向研究人员求教。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橡胶产业发展中心研究员田耀华介绍,通过生态种植,比如说林下种香蕉,每年每亩可以增收3000元左右,这样就比单一种植橡胶树收益提高了一倍或者是几倍。无论从政府政策的引导,还是资金的支持,各方面都要形成合力,才会对现在生态种植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更强大的助力。
带着调研发现的问题,两会期间,张敏委员和更多相关领域的代表委员进行研究讨论,进一步完善提案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张敏表示,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天然橡胶产业的扶持政策,推动和落实天然橡胶综合保险项目,还有希望能够设立一个专项,支持这个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一种以橡胶树为主的复合的农林生态系统。这个提案,她也请了15位不同界别的委员来一起联名,最希望看到实现胶农增收,胶源实现可持续供给,让高性能橡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高端制造领域去。



光明网




杨钰尼委员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位于云贵高原地区的哈尼梯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撒玛坝梯田游人如织。撒玛坝梯田共有1.4万余亩,有4300多层梯田,海拔在600米—1880米,被网友们亲切称为“云端梯田”。撒玛坝梯田最高处落孔大尖山,海拔2436米,是眺望梯田的好胜地,吸引着游人打卡留念。
前往北京之前,全国政协委员、红河县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杨钰尼再次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乐作舞传承人李阿胖老师,探讨乐作舞传承的人才培养思路,倾听这位“哈尼梯田守望者”的声音,把更多哈尼乡亲们的心声带到北京。
高质量提案源于高质量调查研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杨钰尼的履职过程中,实地调研是工作的重要环节。“哈尼梯田不仅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多元性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在调研过程中,这位生长在哈尼梯田边的95后政协委员进一步发掘哈尼梯田蕴含的活态价值,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自信,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杨钰尼与各界专家、学者、父老乡亲们一起交流、论证,抓紧时间完善提案,使每一份提案都更加科学严谨,努力让提案内容落地落实。
作为一名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多民族聚居省区青年文艺工作者,杨钰尼一直以演出、教学等方式不遗余力地传承、传播哈尼艺术。过去的一年,杨钰尼感到非常忙碌和充实。她带领舞蹈团队在舞台上展现哈尼族文化魅力,把哈尼文化唱起来,把非遗技艺舞起来。在这些具有浓郁的多声部民歌、乐作舞、哈尼儿歌、器乐、手工艺等风格的作品中,古老的文化与时尚碰撞,令人印象深刻。此外,杨钰尼积极参与送艺下乡、社区服务、走访群众和公益培养艺术人才等活动,通过美育进校园、歌舞进校园、非遗传承进校园等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支撑杨钰尼的底气来源于厚植1300多年的哈尼梯田和其孕育的哈尼文化。2010年,“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成功申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红河哈尼梯田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活态世界遗产。此外,历史悠久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四季生产调、乐作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在梯田边浸润着哈尼歌舞长大的杨钰尼是乐作舞传承人,大学学习舞蹈专业的她,深爱着家乡这片热土和优秀的哈尼文化,坚定信念把哈尼文化精髓带出大山,传播到更广阔的舞台。
杨钰尼持续关注哈尼文化,通过走访调研,去年两会她提交《关于加大活态世界遗产哈尼梯田保护传承力度的提案》,建议深度挖掘哈尼梯田和哈尼农耕文化,适度开发利用其经济、旅游、文化传承等多重价值,为农业类活态世界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和传承提供“中国经验”。该提案得到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引发广泛关注。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杨钰尼对于哈尼文化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她看来,通过保护哈尼梯田非遗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深化公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因此,在调研基础上,她今年撰写的提案中建议实施坚定文化自信策略、抓好文化传承的具体措施、强化非遗传播的有效途径、推动非遗利用的创新方式,为古老的非遗注入时代活力,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谐共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杨钰尼看来,充分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深挖非遗活态价值,加强保护力度,通过培育一批国家级非遗乡村振兴示范点,助力乡村振兴。“加强对非遗精品项目研发,推动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建立网络展示平台,鼓励非遗产品与休闲旅游、消费、文化创意、信息网络等产业深度融合,让非遗产品走向世界,让非遗资源惠及梯田百姓。”杨钰尼说。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客户端、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法治日报、检察日报、央视网、光明网、“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编辑:陶媛 曹路遥 代娇阳 

二审:翟芯冉

三审:姬祥虎

终审:杨之辉



云南评议





往期回顾









长按关注
跟着小云看云南看世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